大家打開日曆或月曆,通常都會看見兩個日子,這兩個日子,一般人都會叫做「陽曆」及「陰曆」,但識得風水八字擇日的人,都會知道它們的正確名稱是「公元曆」 及「農曆」。
現今世界各地都流行公元曆,而因為農曆(又稱為「陰曆」)在中國仍被頗為廣泛地使用,中國人為了把公元曆與「陰曆」容易地區分,便叫公元曆為「陽曆」。
不過其實在中國風水曆法中,「太陽曆」才算是真真正正的「陽曆」,而「公元曆」雖然多少也和「太陽曆」存在一些關係,但卻並非真真正正的「太陽曆」。
中國的風水玄學等曆法,以「太陽曆」為主,「太陽曆」簡稱為「陽曆」,以「二十四節氣」為主,二十四節氣即是「十二節令」加「十二中氣」。太陽曆法的「十二個節令」,便是風水八字中每個月份的開始。十二個節令便是「立春、驚蟄、清明、立夏、芒種、小暑、立秋、白露、寒露、立冬、大雪、
小寒。」
立春管正月、驚蟄管二月、清明管三月、立夏管四月、芒種管五月、小暑管六月、立秋管七月、白露管八月、寒露管九月、立冬管十月、大雪管十一月
、小寒管十二月。所以,過了立春是正月,過了驚蟄是二月,過了清明是三月、過了立夏是四月、過了芒種是五月、過了小暑是六月、過了立秋是七月、過了白露是八月
、過了寒露是九月、過了立冬是十月、過了大雪是十一月、過了小寒是十二月。」
地球繞行太陽一周就是一年,分為春夏秋冬。先賢把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作一個周期,平分成12等分,而每個等分的分線為「中氣」,再將兩個相連中氣的時期劃分為二,其分線便是「節氣」,而節氣就是陽曆的十二個月份。這十二個月份的天氣預測,會比「陰曆(農曆)」更準確。
所以,「陽曆」是農民十分注重的曆法。農曆(陰曆)則只是用來記事,例如記載自己個仔在正月初十結婚,這便是用農曆來記事。依照太陽曆曆法,過了「小暑的六月」會很熱﹔過了「大寒的十一月」便會很凍,也是以陽曆預測天氣的方法。在風水玄學的角度,陽曆會以地支來代表月份:
「春季──寅月代表正月、卯月代表二月、辰月代表三月、
春季──巳月代表四月、午月代表五月、未月代表替六月、
秋季──申月代表七月、酉月代表八月、戌月代表九月、
冬季──亥月代表十月、子月代表十一月、丑月代表十二月。」
用地支代表陽曆月份,便不會與農曆以數目字來表達的曆法產生混淆。而以地支代表月份,後來還發展成為風水擇日、八字算命所使用的曆法。